刘新刚:《资本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2018-05-04 15:27:30 [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刘新刚] [责编:刘畅畅]
字体:【


2.《资本论》对于市场经济时代金融领域问题的基本判断

《资本论》对于市场经济时代虚拟资本有正反两方面评价。我们先看正面评价。《资本论》认为,“积累,即由圆形运动变为螺旋形运动的再生产所引起的资本的逐渐增大,同仅仅要求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的集中比较起来,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页。)这就是说,通过现代金融驱动了大量资本,使得我们有了现代铁路。可见《资本论》对现代金融的评价非常之高。

《资本论》还认为,“当这些证券的积累表示铁路、矿山、汽船等等的积累时,它们也表示现实再生产过程的扩大,就像动产征税单的扩大表示这种动产的增加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0-541页。)

同时,《资本论》对于市场经济时代虚拟资本还涉及到了负面评价。这里我讲《资本论》的两个观点。

观点1:资本有两个身份——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

《资本论》认为,“这里决不排除股票也只是一种欺诈的东西。但是,这个资本不能有双重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另一次是作为在这些企业中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它只存在于后一种形式,股票不过是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一个相应部分的所有权证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页。)怎么来理解呢?还是以激光笔为例。要生产激光笔就需要去融资,用融到的资本支持激光笔的生产,要购买各种生产资料、技术要素以及劳动力,这就是资本的现实身份。同时发行了股票,资本在股票市场上进行交易,这就是资本的虚拟身份。资本的这两个身份在现实中很可能出现分离,这种分离是需要我们研究的。对于资本的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之间的关系,有人作了一个比喻,像一个人遛狗的时候人和狗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距离差着一根狗绳,不会离得太远,但有时候会背离。《资本论》的观点是,在某种现实状况下,两者差的不止一根狗绳。

观点2:虚拟资本有它的独特的运动

《资本论》花了大量的篇幅阐释虚拟资本有它的独特的运动。《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马上就会知道,这种虚拟资本有它的独特的运动。……因为生息资本一般是一切颠倒错乱形式之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528页。)对于虚拟资本它的独特的运动,《资本论》用的是“颠倒错乱形式之母”。可见,金融如果完全自由化它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

对于虚拟资本的独特的运动,《资本论》有详细描述,“为了同国债资本对比,——在国债的场合,负数表现为资本;因为生息资本一般是一切颠倒错乱形式之母,所以,在银行家的观念中,比如债券可以表现为商品,——我们现在来考察劳动力。在这里,工资被看成是利息,因而劳动力被看成是提供这种利息的资本。例如,如果一年的工资等于50镑,利息率等于5%,一年的劳动力就被认为是一个等于1 000镑的资本。资本家们思考方式的错乱在这里达到了顶点,资本的增殖不是用劳动力的被剥削来说明,相反,劳动力的生产性质却用劳动力本身是这样一种神秘的东西即生息资本来说明。在17世纪下半叶(例如在配第那里),这已经是一种很流行的观念,但是一直到今天,一部分是庸俗经济学家,另一部分主要是德国的统计学家,还非常热衷于这个观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528页。)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价值增殖是怎么完成的。比如生产激光笔,资本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劳动力带来价值增殖使得财富增加。但是有了金融产品之后,我们在思考价值增殖的时候会有一个错误问题,就是投资一只股票有一个成本,卖出这只股票有一个收益,这个收益也被认为是价值增殖。这在《资本论》看来是有问题的,认为这是本末倒置。因为本质上是资本的现实身份实现价值增殖,但现在却是它的虚拟身份产生了价值增殖。当然,如果虚拟资本不背离实体经济,这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因为融到的资本去扩大再生产,然后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得更好。但是如果虚拟资本独立运动起来,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联性不强,这就会带来社会经济问题。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资本论》有大量的阐释,我们在阅读《资本论》第3卷的时候会有所体会。

《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做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一个资本会提供的收益,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例如,在年收入=100镑,利息率=5%时,100镑就是2 000镑的年利息,这2 000镑现在就被看成是每年取得100镑的法定所有权证书的资本价值。对这个所有权证书的买者来说,这100镑年收入实际代表他所投资本的5%的利息。因此,和资本的现实增殖过程的一切联系就彻底消灭干净了。资本是一个自行增殖的自动机的观念就牢固地树立起来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529页)这就是为什么十九大报告以及党和政府的文件中都谈到了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原因是虚拟资本独立运动起来有脱离实体经济运行的趋势。

虚拟资本为什么能独立运动?《资本论》作出了阐释,它给出一个词语,“赌博欺诈性”,如果还原成现代词语,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质是:一方面,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他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另一方面,造成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这里面出现了“赌博欺诈制度”。在赌博时你是不知道对方手里的牌的。欺诈是什么?是让人陷入一种错误的认识,这里面涉及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创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就很可能会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起来,产生虚拟经济不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

为了很好地阐释这个问题,《资本论》还给出了一个案例,“1842年底,从1837年以来几乎不间断地压在英国工业身上的压力开始减弱。在其后的两年中,外国对英国工业品的需求增加得更多;1845-1846年是高度繁荣的时期。1843年,鸦片战争为英国商业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新的市场,给予当时已经存在的蓬勃扩展,特别是棉纺织业的扩展以新的借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页。)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英国的制造业面临更大的市场,这里面谈到了“鸦片战争为英国商业打开了中国的门户”。

当面临更大市场的时候就要扩张,在《资本论》里面是这样描述的,“‘我们怎么会有生产过多的时候呢?我们要为3亿人提供衣服。’——当时曼彻斯特一位工厂主就是这样对笔者说的。但是,一切新建的厂房、蒸汽机、纺织机,都不足以吸收从兰开夏郡大量涌来的剩余价值。人们怀着扩充生产时具有的那种热情,投身于铁路的建筑;在这里,工厂主和商人的投机欲望第一次得到满足,并且从1844年夏季以来已经如此。人们尽可能多地认股,这就是说,只要有钱足够应付第一次缴款,就把股份认购下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459页。)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打开中国的门户,面临更大的产能需求,需要发行股票融资。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确实支持了生产,这是《资本论》对现代金融的正面评价。

但是,紧接着会发生什么问题呢?人们对未来预期过强,并且信用容易得到,“只要有钱足够应付第一次缴款,就把股份认购下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459页),这样股票的价值就拉升起来了。这种扩充会导致一些非理性因素,《资本论》是这样阐述的,“至于以后各期股款的缴付,总会有法可想!当以后付款的期限来到时——按照《商业危机》1848-1857年第1059号提问的记载,1846-1847年投在铁路上的资本,达到7 500万镑——,人们不得不求助于信用,商行本来的营业多半也只好为此而失血。并且,这种本来的营业在大多数场合也已经负担过重。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本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不过,信用可加以利用,它容易得到,而且便宜。银行贴现率低:1844年是13/4%-23/4%;1845年直到10月,是在3%以下,后来有一个短时间(1846年2月)上升到5%,然后1846年12月,又下降到31/4%。英格兰银行地库中的金储备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国内一切证券交易的行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因此,为什么要放过这个大好的机会呢?为什么不大干一番呢?为什么不把我们所能制造的一切商品运往迫切需要英国工业品的外国市场上去呢?为什么工厂主自己不应该从在远东出售纱和布当中,并从在英国出售换回的货物当中获取双重的利益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459页。)

当对未来比较看好的时候,这里面就会涉及到一些非理性的因素,涉及到信用非理性扩张,股票价格大涨。这些因素之间交相辉映,使得虚拟资本就独立运行起来了。当虚拟资本独立运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资本论》也有阐释。“这次崩溃随着1846年农作物歉收而爆发了。英格兰,特别是爱尔兰,需要大量进口生活资料,特别是谷物和马铃薯。但供给这些物品的国家,只能接受极少量的英国工业品作为对这些物品的支付;必须付给贵金属;至少有900万镑的金流到国外去了。其中足有750万镑的金取自英格兰银行的库存现金,这就使英格兰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活动自由受到了严重限制;其他那些把准备金存于英格兰银行、事实上和英格兰银行储备的是同一笔准备金的银行,也同样必须紧缩它们的货币信贷;迅速而流畅地集中到银行进行的支付现在陷于停滞。”(《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460页。)

这是什么意思呢?当年英国发生了农作物歉收。由于农作物歉收,英国需要到国外购买农作物。到国外购买农作物需要用贵金属去购买,这样就带来了英国贵金属外流。贵金属外流会导致什么情况呢?由于当时英国是金本位制,就会发生货币紧缩。这样,信用也就收紧了。因为货币供应量下降,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一旦上升,原来支撑虚拟经济的信用现在就受到了制约,就可能带来一些崩溃性的事件。如果给某一个公司带来崩溃性的事件,它就会传导,这样就可能会带来恐慌,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

《资本论》对这个案例描述得非常细致。“停滞起初是局部的,后来成了普遍现象。银行贴现率在1847年1月还只有3%-31/2%,在恐慌最初爆发的4月已上升到7%,然后在夏季再一次出现暂时的微小的缓和(61/2%,6%),但当农作物再一次歉收时,恐慌就重新更加激烈地爆发了。英格兰银行官方规定的最低贴现率10月已经上升到7%,11月又上升到10%,这就是说,绝大多数的汇票只有支付惊人的高利贷利息才能得到贴现,或根本不能贴现;支付的普遍停滞使一系列第一流商行和许许多多中小商行倒闭;英格兰银行本身也由于狡猾的1844年银行法加给它的种种限制而濒于破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0页。)这样就使得支撑起来的虚拟经济开始出现了问题,最后引发了经济危机。这是《资本论》对于现代金融的整体分析。

相关专题: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