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4月14日讯(通讯员 杨秀云)千年文脉与红色基因的交融之地、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成为贯彻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精神高地。作为“凝固的校史教科书”,馆中文物、史料、场景等资源构建了“沉浸式”“体验式”的育人空间。2025年4月12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慧娥副院长和杨秀云老师带领300余名学生走进这一红色场馆,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馆课一体化”现场教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一、校史铸魂:以史润心,以文化人
通过讲解员的解说,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观察,纪念馆6个展室和14处旧址中数百件珍贵实物、文字、照片、诗词、影像等展品与诸多感人校史故事,直击学生心灵:使他们近距离了解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办学特色、学校创始人和知名校友及其重要事迹。
二、 馆课一体化:空间、资源、教学的三维整合
通过“馆课一体化”现场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现了空间、资源、教学的三维整合。一是实现了空间融合。从教室到“纪念馆”再到“大课堂”,这种沉浸式场景体验、互动式案例教学将课本知识与实景育人深度融合,将课内课外空间有效融合,也打破校史馆“参观式”“展览式”的传统定位,将其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堂”,实现了“教室授课+馆内实践+课堂延伸”的三线立体教学场景。二是实现了资源转化。通过将校史资源(文物、档案、影像、建筑等)转化为课程素材,实现了资源转化。三是实现了教学创新。借助“场馆探究+课堂研讨+实践拓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激发兴趣;课中馆内实地观察、现场教学及小组研讨,回到课堂进行深度分析与价值提炼;课后进行校史主题作品创作,如通过实践报告撰写、不同专业文创设计、著名校友事迹微视频制作、志愿讲解服务等延伸活动来强化价值内化,从而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大大提升和巩固了教学效果。
总之,“‘校史铸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馆课一体化’现场教学”本质上是对“大思政课”“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创新。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受惠学生已近四万人。通过打破校史资源与课堂教学的壁垒,让静态的历史转化为动态的育人力量,既能彰显学校独特的文化标识,又能为学生搭建“知校—爱校—荣校—建校”的成长阶梯,最终达到“实事求是”的校训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同频共振,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精神铸魂”的教育升华。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田从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