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土木类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对人才培养的素质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紧扣土木类专业基础课“基础性、通识性、桥梁性”的核心特质,开展系统性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组织与模式创新,成功构建协同、开放、包容的教育共同体,培育系统思维、创新意识,厚植专业担当、家国情怀,其探索实践为地方高校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普适性借鉴方案。
价值目标导向,专业特色彰显,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创新
南华大学土木类专业基础课程团队紧扣“八个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完善了“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构建了“目标-内容-方法-反馈”递进迭代路径,紧扣专业特色,实现思政目标的精准落地;打造了“学校-行业-社会-家庭”多元协同网络,如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等行业专家开设 “大国工匠讲堂”,强化职业引导与专业担当教育;营造了“课堂-校园-企业-社会”拓展沉浸环境,打造 “工程文化节” 结构设计竞赛 "等品牌活动,实现文化浸润与专业教育统一;完善了“基础-成长-结果-发展”多维评价体系,多元评价,动态反馈,以数据驱动教学持续改进。
近5年,2门基础课程获批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团队教师获得省级优秀教师、青年教学能手等荣誉,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其他省级二、三等奖5项。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至92%,涌现出 “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等优秀团队。
素养目标契合,多元主体协同,课程教学基层组织创新
课程团队创新拓展 “三全育人” 路径,构建多元协同的教育共同体,提高人才素质养成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依托产业学院建设,组建跨行业、跨学科的土木类基础课程教研室,形成 “政产学研用” “五位一体”的育人联盟,实现了社会、行业与学校的组织化、机制化协同。实施 “校企六共” 创新工程,涵盖方案大纲共商、教学讲义共编、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资源共创、双创实践共训及科教成果共享,深化产教协同、科教协同,与中国核工业集团等企业共建智能建造产业学院,联合开发基础课程12门,共同培养 “双师型” 教师 40 余人。
借助数智技术赋能,搭建了 “四位一体” 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资源、实体数字资源互补增值,整合线上线下课程资源30余门,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 2 门、省级一流课程 9 门。
培养过程保障,数智技术赋能,课程“靶向”教学模式创新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背景下,课程团队主动应答人才培养需求,创新构建数智赋能的 “靶向” 教学模式。
构建了 “知识与技能 - 思维与思想 - 价值与情怀” 三位一体的土木人才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深度融合,形成涵盖专业基础、工程思维、专业担当等 12 个维度的层次化指标框架;通过智能教学分析系统,实现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精准映射,构建起动态优化的课程支撑体系。为保障培养质量,课程团队创新实施 "四新"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新定位锚定 "厚基础、宽口径" 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基础课的“四个桥梁”价值定位;以新方法推动项目式、混合式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以新技术赋能教学全过程,构建 AI 辅助的个性化平台,实现学习路径智能推送;以新评价优化多维度多主体全过程评价和督导体系,完善“教-学-评-督”协同的课程育人系统。
多年深耕结出硕果,改革后学生核心课程通过率提升15%,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五年课程学生获得挑战杯、互联网+、节能减排、结构设计等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1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近20%的毕业生进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深造。
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基础课程团队通过“思维融通、多维贯通” 的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把脉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回应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体现学校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契合学子成长的身心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专业特色,对工科类专业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