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勘北斗研究院新办公场地启用 助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近日,中勘北斗研究院新办公场地在开福区正式启用。该院展厅及无人机研发基地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中勘北斗研究院依托北斗与遥感技术创新应用,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点面双控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将无人机、智能手环等设备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场景,有效解决事前预报环节存在的漏报、误报、错报等痛点。

随着防灾减灾救灾战略的深入实施,无人机正融入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我们加入了无人机的巡查巡检,它的监测范围更广,对产生灾害预警的面就做得更细致。今年,我们在矿山、水利、水库、堤坝这一块,落地了将近20多个安全监测项目。”湖南中勘北斗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江岸对记者说。

探索低空产业融入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中勘北斗研究院探索低空产业融入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的新思路,正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在湖南省自然资源厅选取的长沙宁乡“点面双控”试点中,湖南中勘北斗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建的宁乡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项目,成功完成了无人机技术在湖南省地灾防治能力建设中的首次实践。

宁乡部分地区地势复杂,山体滑坡和地面塌陷等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个背景下,湖南中勘北斗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方案: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这个方案的核心是“点面双控”体系,即通过无人机对“隐患点+风险区”进行全时全域监测。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采集地表图像数据,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为风险评估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项目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宁乡市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条件对无人机的飞行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中勘北斗研究院的无人机技术凭借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确保了巡检巡查区域的全覆盖和无死角。无人机实时传输的高清图像和视频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能够快速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宁乡市夏铎铺镇凤桥社区就有一处这样的地质灾害的隐患点。该处属于变质岩剥蚀构造丘陵地貌,由于切坡建房,导致斜坡变为陡坡,山体相对高差大,是地质灾害频发的高风险地区,严重危害坡下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常态化人工巡检机制难以满足当前地灾防治体系的需求。

夏铎铺镇凤桥社区滑坡威胁对象(远景)

宁乡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项目通过创新性地整合无人机、边坡雷达、单北斗GNSS、智能手环等多种监测设备,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场景。中勘北斗研究院依托其先进的无人机自动巡检系统和“隐患点+风险区”监测预警集中管控平台,通过建设临时起降点、指挥中心和监测硬件设备,逐步实现了对夏铎铺镇凤桥社区滑坡威胁区域的日常无人机巡检巡查,确保对隐患点和风险区进行全时全域监测。这种全方位的监测体系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坚实的决策依据和科学保障。这一成功实践标志着无人机技术在地灾防治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无人机机场实景图

无人机采集数据:可视化三维建模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风险区的地理特征和风险分布,中勘北斗研究院项目团队利用搭载了高清摄像头无人机采集规划区域地表图像数据,建模人员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去噪、校正、坐标统一、纹理贴图等处理后生成该区域的高精度三维模型。这为事前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通过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群防群测员能够更加精准预判地质变化趋势,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损害。

无人机“喊话”险情:全区域信息覆盖

借助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中勘北斗研究院自研的无人机能在复杂的地形及信号条件下严格执行飞行任务,确保巡检巡查区域全覆盖、无死角。无人机实时传输的高清图像和视频数据经过信息处理层的分析处理后,可快速识别风险区中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会立即启动预警机制,通过无人机喊话系统向当地居民发布预警转移信息,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覆盖范围。

无人机应急智慧:全流程智能管理

该项目无人机巡检巡查系统通过搭配各类传感器、监控设备,实现了“智能化装备-设备接入层-信息处理层-综合管理层”全流程化智能管理,助力该区域点面双控体系实现智慧感知、智慧分析、智慧处置,通过定期及不定期巡检巡查提高安全监测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的同时,在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情况时,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灾害事故进行全面评估、快速定损、精准救助,实现对监测区域的远程支持、智能调度、资源优化。

安全监测智能管理平台

在宁乡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项目中,数字化建设成为安全应急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将无人机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宁乡市建立了一个实时监测和全局掌控的数智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展示了无人机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显著成效,也标志着“点面双控”地灾防治体系的创新建设正在不断推进。(贾丽)


(一审:杨露 二审:余画 三审:刘乐)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