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西藏打造成生态文明高地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守蓉]

作者:吴守蓉(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雪域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在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中,生态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揭示了生态是统一的、平衡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藏,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化了冰川雪域既是资源也是优势,更是高原自然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认识,有助于更好利用雪域冰川的资源禀赋,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青藏高原孕育了长江与黄河两条母亲河,保护青藏高原就是保护好中华文明的历史血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守护好青藏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就是增进广大百姓的民生福祉。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实挑战,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是迈向新征程的中国对全球作出的重要贡献。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要坚守生态红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冰川、湖泊河流资源丰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是高原物种基因库,但生态系统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目前,西藏生态红线面积达53.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5%。守护好这道生态安全屏障,必须建设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严守冰川、江河湖泊、森林草原保护及自然保护地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要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科学配套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

要在系统治理中突出“冰”的特殊性,牢固树立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通“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相关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位于北极圈的格陵兰岛巨型冰川脱落,海平面上升。西藏同样面临冰川融化的危险,应积极关注冰川消融、草地退化等生态问题。“十四五”时期,应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建立系统治理的认知体系、空间规划体系、工程体系、监测评价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制度体系。同时,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景观,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

要以建设国家公园为抓手,保护生物多样性。从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国家公园体制,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力度不断加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青藏高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提出,推动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建设。“十四五”时期,要以建立国家公园为重要抓手,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国家公园群,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推动青藏高原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尕玛多吉、赵斌艺、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30日 07版)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