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辽沈战役奠定解放之基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孙潜彤]

统一指挥决战决胜

回望历史,很多时候,扭转“乾坤”改变历史的决策是在不起眼的小地方做出的。在辽宁锦州西北翠岩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叫牤牛屯。村西头端正的五间平房,就是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指挥中枢就在这个小村庄里。“在辽沈战役期间,西柏坡和牤牛屯两个村庄间往来电报近百封,党中央直接领导和指挥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决战。东野前线指挥机关正因做到了听党指挥,所以才有决战决胜。”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保护中心主任李曼感慨道。

东北有多重要?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在这一新战略思想指导下,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做出快速反应抢得解放先机。

对蒋介石来说,东北同样重要。当时东北不仅驻扎着国民党主力之中的两个军,还收编了大量伪军,接收了日本军队的大量装备,在人数跟装备上占据着优势。

但国民党是怎么作战的呢?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总结了四个字——各行其是。为固守沈阳,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拒绝蒋介石救援锦州的命令。蒋介石越级指挥,选择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担任指挥官,一心想要突破解放军的防线。廖耀湘则一心想从营口逃跑,对于蒋介石的命令敷衍了事,结果成为解放军的俘虏。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10月5日,林彪、罗荣桓等率领东北野战军指挥机关开赴锦州前线,进驻牤牛屯。从此,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在这个小村庄开始了纵横大决战的日日夜夜。经过52天激战,党领导的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东北全境,取得辉煌胜利。

塔山上的英雄战歌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为辽沈战役制定作战方针,提出“攻锦打援”战略部署。阻止国民党军的增援锦州,塔山成为必争之地。

10月6日起,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第4纵队担负起主要防御。纵队党委进行政治动员,号召全体指战员不惜一切代价,以鲜血和生命死守到底,保障主力部队拿下锦州。

10月10日,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在重炮、舰炮和飞机的掩护下,实施全线进攻,企图一举突破塔山阵地。第4纵队的指战员顽强抗击,坚守住了阵地。10月11日,国民党军集结4个师的兵力,采取中央突破的方式,向塔山堡实施重点攻击,炮火异常猛烈,塔山阵地变成一片火海。双方甚至短兵相接、混战在一起。13日,号称“赵子龙师”的国民党军独立95师组成“敢死队”,向塔山东侧的铁路桥阵地实施集团冲击,坚守阵地的10师28团沉着应战,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冲锋。这是国民党军进攻最凶的一天,也是锐气受挫最大的一天。14日,国民党军的攻击仍未能奏效,损失越来越重。

而此时,东北野战军万炮齐发,向锦州城发起攻击。经过31小时激战,全歼锦州10万守军,取得辽沈战役关键一战——锦州攻坚战的胜利。锦州解放,像一缕曙光染红了新中国的黎明,12000多名解放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这座城市的新生。

“锦州苹果”的故事

“我们党的部队为什么能战无不胜?为什么能赢得人民拥护?”锦州市委书记王德佳讲了一个“锦州苹果”的故事。

锦州地区盛产苹果,当时辽沈战役正逢秋天,林间路边果实累累,色香诱人。但解放军战士们无论是路过,还是借住在老乡家,都自觉地不吃、不动,做到秋毫无犯,纪律严明。

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用“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的故事教育全党,“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那个消息很感动。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边。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孙潜彤)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