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来源:《求是》2020/15] [作者:唐洲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这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认真学习这部著作及之前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卷,深切体会到“人民至上”这条红线一以贯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要求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这篇重要讲话收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新近出版的第三卷,收录了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系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牢牢把握“人民至上”这条红线,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时代、建功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战争年代,我们党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誓“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时刻都要注意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可以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让劳苦大众当家做主,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努力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争取让人民生活尽快好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此,我们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领导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编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近日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图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的精装版和平装版。 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昭示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坚定信念,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是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生活问题,大江南北到处都留下他访贫问苦、问计于民的足迹和身影,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追求。

进入新时代,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坚持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仅把“蛋糕”做大,而且把“蛋糕”分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满怀深厚真挚的人民情怀,体察人民的安危冷暖,倾听人民的呼声,回应人民的期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又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二、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党就一定能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人民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夺取政权、长期执政的坚强后盾。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关键阶段、每一次重大关头,我们党都始终紧紧依靠人民,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和困难,跨过一道又一道沟,迈过一道又一道坎。对此,毛泽东同志曾经深有感触地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事实证明,只要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就一定无往而不胜。井冈山时期,我们党领导工农武装割据,依靠人民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我们党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依靠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决战决胜,依靠人民“用小车推出”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依靠人民成功经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探索经济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等重大考验,战胜了国际风波、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等诸多风险挑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抓铁有痕的劲头反对“四风”,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请教,汲取人民智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就必将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进而汇聚起我们党长期执政和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伟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原则性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百年风雨同舟,我们党与人民同生死、共命运,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7元增加到超过3万元,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建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奇迹。一串串数字书写着民生改善的沧桑巨变,一项项成就给发展为了人民写下生动而温暖的注脚。面向未来,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我们党成立近百年来,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从孟良崮战役的担架队到淮海战役的运粮车,从太行绝壁上的红旗渠到小岗村的“大包干”,从植树造林的“绿色奇迹”到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就有着改天换地的伟力。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归根到底还是要紧紧依靠人民。为此,要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发展成效,把人民作为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其中的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强调坚持由人民全面享有改革发展成果。要更加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要从战略上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外国友人时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却唯独没有自己,这种“无我”状态,彰显了一个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树立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光辉典范。

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也是我们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百年风雨驰骋,中国共产党人怀有博大深厚的人民情怀,永葆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激情和献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干部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他深情地说:“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谋幸福。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时刻挂念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同时要求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对患者特别是有亲人罹难的家庭要重点照顾,对因疫情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困难儿童、重病重残人员等群体,要加强走访探视和必要帮助。对人民的拳拳之心,诠释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爱民情怀。

2020年7月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前转移、紧急营救、妥善安置……一场涉及上百万群众生命的生死竞速就此拉开。图为2020年7月17日,武警江西总队机动支队党员突击队在江西省鄱阳县鄱阳镇昌江圩用推车将余土推到空地堆放。 新华社发 曹先训/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权轻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各级领导干部无论职务大小,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都要有对人民高度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忘我奉献精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党员干部要自觉树立公仆意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要勇于刀刃向内,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永远以公仆身份服务于人民,始终做到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使我们持续拥有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三卷,能深刻领会到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长征路,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只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坚守初心、持续滋养初心、笃实践行初心,依靠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辉煌业绩。

作者: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相关专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