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不设GDP增速目标,中国发展方向依然坚定

[来源:海外网]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以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特殊时期召开的中国两会,注定吸引全球目光。5月18日起,海外网推出“2020年,中国这样干”系列评论,从防疫、经济、外交、法治等多领域解读今年两会。此为第五篇。

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中国罕见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背后,体现了在复杂环境下的底线思维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对各国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带来重大影响,也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尽管中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秩序正在有序恢复,但全球疫情走向还不明朗,国内仍疫情防控仍然面临“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重要任务。不设明确经济增速目标,有利于让各地方摆脱“以GDP论英雄”的束缚,给地方发展“松绑”,增强各方应对复杂国际国内因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设明确经济增速目标,不意味着发展失去方向。例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设定了稳就业的“硬指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既定目标,也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注意到,尽管未宣布经济增速指标,中国仍在就业和通胀等方面设定具体指标,并发行更多政府债券。彭博社认为,中国放弃经济增速硬指标转向关注就业,而且今年中国将发行逾5000亿美元的基建债券。这意味着中国正在试图确保国内经济复苏,同时避免像欧美一样陷入债务井喷。

总的来说,目前不纠结于经济增长的指标,将使中国更加专注于扩大内需、做好六稳六保、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等目标任务。在看到实现发展目标任务艰巨性的同时,也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一是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经过艰苦努力,中国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加快恢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绝大多数已经复工,生活服务业复商复市有所加快,重大项目开复工提速扩面。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服务业生产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较3月份均已大幅收窄。中国经济运行正逐步向常态化复苏,为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尽管2020年一季度增速同比下降6.8%,但中国民生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多年积累的产业体系完整,基础设施条件完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明显,数字经济等新动能更是逆势增长;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和完备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当前,强大国内市场正在有力发挥托底支撑作用。作为拥有14亿人的大市场,中国经济纵深和回旋空间巨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有利于推动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更多经济发展活力。

三是宏观调控政策举措精准有力。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各地各部门在帮扶企业、稳定就业、扩大内需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持续落地,为保住经济基本盘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政府工作报告在特殊时期提出了特殊举措, 2020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不搞“大水漫灌”,确保各项风险总体可控,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上,特别是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2020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迎着2020年已经吹响的冲锋号,我们不惧风雨勇向前、万众一心加油干,相信一定能排除万难,推动经济发展尽快恢复到正常轨道,真正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海外网评论员)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