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承建的斯里兰卡南部铁路项目。(图源:国资委网站)
早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前,媒体对论坛的预告通常会加上一个定性: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近年来中国主场外交活动不少,今年又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性节点,如此背景下被定义为“最重要”,预示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非同凡响。
4月27日,为期三天的论坛落下帷幕,“最重要”之说可谓名副其实。本届高峰论坛堪称树立了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相信它的深远影响将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愈加显现。
笔者以为,本届高峰论坛的最大贡献之一,就在于讲清楚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2018年8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此后,“高质量”迅速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新热词,在政策界、学界、商界等领域引发广泛讨论。在本届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明确回答了什么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归纳起来,精髓在于九大关键词: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这九大关键词信息量巨大,既是对共建“一带一路”近5年多来经验的提炼总结,也是因形势和实践变化对诸多理念的丰富完善,更是对国际关切的系统性回应。
先看共商共建共享这条黄金法则。共商共建共享从“一带一路”倡议诞生之初就成为标识性理念,也是“一带一路”进程中始终秉持的原则,其内涵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阶段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完善。在本届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在阐释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时,尤其强调“多边主义”,昭示了“一带一路”合作的多边属性。多边主义这个人类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等巨大代价才得来的国际共识,在当今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肆虐之下愈发风雨飘摇,甚至被一些人视为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空洞外交辞令,但“一带一路”却用一个个生动实践让它落了地、生了根。
近5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不仅广大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西方发达国家也以第三方市场合作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不同地域、发展阶段、历史传统、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的国家都从中找到了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多边主义的倡导,无疑将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形成更强大的道义感召力。在体现出席本届高峰论坛领导人政治共识的圆桌峰会联合公报中,各方一致支持高峰论坛常态化举办,就包含着各方对“一带一路”作为多边平台机制化发展的深切期待。
再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高标准这个关键词。如果说第一阶段的“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的硬联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则更要重视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仅仅修路架桥还远远不够,想让这些桥这些路真正带动物流、人流、资金流“活起来”,就要实现各国在规则、标准、法律法规和海关程序等方面的协调,就要采用国际上广泛接受的规则、管理、技术标准和最佳实践。
在介绍积极对接国际标准的必要性时,一位学者向笔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份项目合同在中国可能只要10页,但在欧盟或许需要100页。未来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软联通的紧迫性会愈加凸显。说易行难,各领域国际规则标准浩如烟海,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就涉及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诸多方面,仅仅国际经济法领域又有贸易、投资、运输、金融、保险、知识产权保护、劳工等各个方面的国际规则,对接哪一条规则、如何对接,都需要一条条去谈,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努力。但无论道路如何崎岖,前进的方向已明。而正是在这样的磨合和调试中,将开辟中国开放发展新天地,也会编织起一条条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的纽带。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有理念、有机制,更有项目、有行动。本届高峰论坛共达成283项务实成果:无论是发起《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还是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抑或是发起建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信息平台……贯穿其中的主轴,始终是如何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在实处。
放在“一带一路”进程中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意味着发展阶段从“从无到有”升级为“从有到好”;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展示出“强起来”的中国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思想理念和行为逻辑。无论从哪个意义看,历史都会铭记2019年这场于燕山脚下、雁栖湖畔召开的盛会。(海外网评论员 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