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60年•广西统一战线】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

[来源: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壮族人口最集中聚居的自治区。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5600万各族人民,深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全区民族团结和睦、经济兴旺繁荣、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巩固安宁。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增强,成功探索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广西是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红色革命传统,为党在广西开展民族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广西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壮族自治区,让壮族这一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自主地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60年来,自治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民族区域自治格局,先后成立了12个自治县和59个民族乡,给予 3个县享受自治县待遇,让广西境内各世居少数民族都能充分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建立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制体系,先后制定(修订)实施了12个自治县自治条例和25个单行条例、67件涉及民族事务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出台了涉及民族方面的系列地方性法规,依法保障民族团结,60年来没有发生涉及民族因素影响民族团结的重大事(案)件;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全区公务员队伍中少数民族比例达43.3%,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4.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干部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60年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结合广西实际,不断创新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工作思路,构建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通力协作、有关方面参与、社会各界配合的民族工作格局,开创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好局面,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不断增强。

同心共筑中国梦:广西各族群众齐跳“同心舞”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提升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60年来,广西坚决贯彻中央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持续改善民生,实现了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偏远封闭走向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巨变。如今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江、海、边的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释放。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在全国五个自治区中率先开通高铁、地铁,开通国内外航空线近300条,港口吞吐量达3.65亿吨,由过去的全国交通末梢一跃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全面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工业从“一穷二白”到拥有10个超千亿元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铝产业基地、木材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7年,全区GDP超2万亿元、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分别是1958年的832倍、371倍;城镇化率从1958年9.47%提高到2017年49.21%;率先在5个自治区实现国家“两基”目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大会战形式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从1958年2100万人减至2017年26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7%。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

东巴凤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大会战开工仪式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建设繁荣稳定和谐边疆,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广西各族人民自古以来一直肩负着镇守千里边关的崇高使命,爱国主义传统深厚持久。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八桂儿女高扬爱国主义传统,持续推进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不断开创了祖国边疆繁荣稳定团结和谐新局面。针对边境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边民既守边又守穷等问题,自治区大力实施边境建设大会战,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收入持续增长。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命名五批114处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创实施“国旗工程”,从边境、海疆一线到内陆城乡,常态化举行唱国歌、升国旗活动,在各族群众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建设,成功举办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持续提升“南宁渠道”影响力;加快建设东兴、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一批开放合作重点平台,持续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大力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积极开展“留学广西”品牌和“中国-东盟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等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广西外贸进出口额目前排名全国第十三位、西部地区第三位,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连续8年居西部省区之首,东盟连续17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广西各族群众在投身边疆建设热潮和深化开放合作睦邻友好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不断增强。

广西崇左边境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幸福美满

繁荣发展八桂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60年来,广西紧紧围绕提高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在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如今,全区构建了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市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公共服务中心,创造了西部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广西经验。持续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向基层延伸,打造了“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民族节庆文化、“和谐文化在基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了“村村建阵地、乡乡搭舞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群众文化新格局。推出了一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讴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彩调剧和电影《刘三姐》风靡国内外,全国首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15年常演不衰,13部舞台精品荣获“文华奖”,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在全国崛起。大力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兴安灵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壮族霜降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服饰、传统建筑、风俗习惯等特色文化符号得到有效保护。

“节日一起过”:广西各族群众共度壮族“三月三”

秉持各民族亲如一家的优良传统,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历史上广西经过多次大迁徙、大互动、大融合,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60年来,广西精耕细作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支持引导各民族共居共事共学共乐,各民族交往更加频繁、交流更加深入、交融更加密切。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利用自治地方逢10周年庆典、“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重大活动集中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争先创优活动,28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区(单位)”,营造民族团结人人有责、民族团结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达85%,各族干部群众普遍会说两三种语言。积极稳妥开展民汉双语特别是壮汉双语教育,促进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结合移民搬迁建设一批民族和谐共居新村,全区城乡各族学生同读一个学校、同在一个班级、同住一个宿舍,心手相连、互学共进成为常态。不断创新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网格化管理,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民族之家”等平台,有序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多民族的交流融合不断深入。在八桂大地,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全区128万多个家庭由两个民族以上组成,“十口之家、情融五族”的家庭结构传为佳话。“13456”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机制的“南宁模式”,成为我国城市民族工作五大模式之一。

广西毛南族群众高奏民族团结曲

广西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引导各民族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大进步。今日的广西,5600万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起建设伟大祖国的磅礴力量,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