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声音在当今世界日益响亮
——中法学者对话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王琎 晋浩天 邓晖 张胜
雅克·比岱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西巴黎大学荣休教授、(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主席。在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记者邀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与比岱教授围绕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开了对话。
王凤才: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显示出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轰轰烈烈发展,也曾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受到巨大冲击。恰是在这个时候,您和杜梅尼尔先生在1995年共同发起了第一届国际马克思大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比岱: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陷入了低潮,我们当时召开国际马克思大会的目的,就是想把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团结起来,整合他们的观点和研究。1995年召开的第一届国际马克思大会,我们的主要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日本、意大利和中国的发展,法国《解放报》以较大篇幅对大会进行了报道,引起了较大反响。
王凤才:如今20多年过去了,您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特别是在您所在的欧洲?
比岱:情况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视野。如今,马克思主义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我们在采取一些新的活动和形式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向前发展。在法国,我们希望能在更深层次的哲学形态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所推动。在我看来,巴里巴尔就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资本论》的意义。可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马克思的声音在当今世界日益响亮。
王凤才:不难发现,经过短暂低潮之后,马克思主义再次迎来蓬勃发展。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范围内甚至出现了“马克思热”,不少西方政要、学者试图从《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救世良方。
比岱:是的,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历史的发展不只局限于西方或东方,也不是只针对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意义,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王凤才:从地域分布看,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在欧陆国家、英语国家、原苏东国家以及亚非拉国家均有很大发展。毫无疑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正如马克思主义19世纪在欧洲、20世纪在俄国的发展一样,今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有活力、最有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式。您是否同意我的看法?
比岱:我赞同您的这一判断,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实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非常凸显,而且我也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情况。我读过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让我深深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当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囿于传统经典理论和传统文化,而是根据实际创新形式和做法,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方针和政策。
王凤才:2015年,北京大学开始主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了。作为参会者,您如何看待这一盛会?
比岱:我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有过很多交流,早在我主持召开国际马克思大会时,就曾多次邀请中国学者参加。我始终认为,中国学者不应只参加马克思大会,更应该自己来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是世界马克思主义者交流的舞台,也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力。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