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让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相得益彰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作者: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 曾 辉

由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自9月15日启动以来,走过了贵州、福建、山西、湖北四省,有序推进,反响热烈。来自近百家新闻媒体的200多名编辑记者,通过亲身体验、实地采访,被非遗之美、传承人的故事深深打动,并以朴实、亲切、生动的新闻语言如实报道,将“走转改”落到了实处。期间,贵州的侗布、刺绣、造纸,福建的惠和影雕、蔡氏漆线雕,山西的堆锦、剪纸、面塑,湖北的汉绣、黄梅挑花、孝感雕花剪纸等一些传统工艺,琳琅满目,让人惊叹。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让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相得益彰

9月16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走进贵州。图为丹寨县石桥镇的古法造纸技艺。

传统工艺,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精良制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务院公布的4批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统工艺项目共有300余项。今年3月,由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正式发布。《计划》指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那么,如何振兴传统工艺?笔者认为,既离不开保护和传承,更离不开创新与转化。转化为现代生活所需、产业升级所求,才能葆有生机与活力,更好地走向未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的理念,无疑值得肯定。有鉴于此,我们需要积极探索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方法路径,努力提升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的创新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鼓励更多非遗传承人、优秀设计师对接合作、切磋进步,结合现代生活需求,主动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带动更多非遗传承人、优秀设计师参与创新,对中华美学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形成代表东方生活美学的创意产品与工艺设计体系,探索一条设计消费引领传统工艺的发展道路,推动非遗保护和品质消费有机融合。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让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相得益彰

9月22日,“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活动走进湖北。刺绣工艺黄梅挑花,广泛流传于黄梅县。

具体操作上,可以组织优秀设计师加入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建设中去,鼓励他们俯下身去向民间学习,向手工艺人学习,在学有所得、学有所思的前提下认真创作,以别具匠心的设计,来提高传统工艺发展水平。例如,在借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巧妙构思,设计一些特色鲜明并适合中国人体型、气质的“新中装”,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展现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再如,通过设计的介入,让刺绣工艺与时俱进,在发展针法技巧的同时,摆脱炫技与匠气,更具创意和美感。只有正视当代审美语境、符合当代审美观念,才能为社会大众普遍喜爱,让传统工艺赢得市场青睐。

概言之,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之间,并不是对立、割裂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对此,我们要有明确的认识。振兴传统工艺,须促进社会普及教育。《计划》指出,鼓励电视、网络媒体等推出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类节目。今天,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媒体因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全接触等特征,而获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受众群。在振兴传统工艺、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中,网络媒体应当树立信心、发挥优势,加强责任感、使命感,扎扎实实地做好舆论引导,以先进典型鼓舞人心,以妙计良策凝聚力量!(曾 辉)

相关专题:“喜庆十九大•文脉颂中华”湖南“非遗”网络传播活动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