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堂:适应新常态 创造新动能

[来源:新华网]

11月24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新华网承办的“2016国是论坛”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召开。本届论坛聚焦“新常态、新经济、新动能”。图为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网记者 陈杰 摄

新华网北京11月24日电 11月24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新华网承办的“2016国是论坛”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召开。本届论坛聚焦“新常态、新经济、新动能”。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适应新常态 创造新动能

马建堂

2016年11月24日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国是论坛。今天,我就《适应新常态 创造新动能》谈三点看法,与各位共享。

一、新常态提出新要求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动能转换成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这种变化将持续一个时期,也对经济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新常态下,既要尊重增速换挡的客观规律,又要顺应中高速增长的需要。速度放缓,是大国成长的基本特征。随着经济总量增加和人均收入提高,经济增速会逐步回落,这是德、日、韩等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的共同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续30多年保持近两位数的高增长,目前转入6.5—7%的增长区间。保持中高速,是我国当前国情的必然要求。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保持中高速增长,才能解决每年1000万左右的新增就业,才能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保持战略定力,不追求过高的增速;又要积极作为,培育新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新常态下,既要应对要素供给的约束,又要适应需求升级的需要。过去,我们依靠资源能源高消耗和劳动力优势,实现了高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素约束明显增强,对转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我国657个城市中有430个面临水资源短缺,其中110个是严重短缺;工业化、城镇化对耕地的大量占用与耕地保护红线之间的矛盾突出;人口红利衰减,2012-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1447万人。特别是发达国家一两百年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集中显现,人民群众对清洁环境的期待迅速上升。有效供给不能满足有效需求,对调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但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但消费者却从境外大量采购电饭煲、奶粉、马桶盖等日常用品,供需错配成为当前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加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新供给,满足新需求。

——新常态下,既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又要培育发展新动能。“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传统动能有持续减弱的态势。从出口看,国际市场持续低迷,我国出口面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外贸的贡献率由正转负。从投资看,2010—2015年,投资的贡献率下降了16个百分点;从工业看,工业增速已经连续6年回落。新动能的增量尚不足以抵消旧动能的减量。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相互交织、逐步交替的过程中,这种转换将持续一个时期。尽管新经济的成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业,但新动能的释放还不平稳,尚不足以单独撑起中国经济的未来。这要求我们把握好旧动能减弱的节奏,加快发展壮大新动能,迅速成长为中国经济的新“四梁八柱”。

上一页  |  下一页1 / 3

相关专题:聚焦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