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内蒙古篇】草原青城呼和浩特的“幸福密码”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作者:白建平]

  “呼和浩特”为蒙古语,译为“青色的城”。这座祖国北疆内蒙古正在迅速崛起的草原都市,素以“天堂草原,塞外青城”闻名;作为伊利、蒙牛两大乳业集团的“大本营”,又有“中国乳都”之称。

  2016年1月28日,呼和浩特市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重大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方面受到国务院的表扬;2016年2月23日,在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开展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评选中,呼和浩特市成为2015年度最具幸福感的省会城市之一。

  如今,“青色宜居之城,幸福呼和浩特”成为这座草原都市的新名片。

  “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时期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按照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城市的呼和浩特,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提出的 “率先发展、走在前列”的要求,走出了一条团结奋进、文明宜居的幸福之路。

  图为呼和浩特市清泉街社区的少数民族居民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生活在这个社区的各族群众之间和谐团结,大家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亲如一家心连心。”(资料图)

  幸福密码一:守望相助 共创和谐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生活在呼和浩特市的各民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共进,携手打造民族团结亮丽风景线。

  艾叶飘香,民族情深。端午节前夕,呼和浩特市清泉街社区的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生活在这个社区的各族群众之间和谐团结,大家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亲如一家心连心。”社区朝鲜族老人金福姬感慨道。

  社区党支部书记武荷香对民族工作深有体会。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30多年来武荷香在社区里不断加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在工作中,我努力把民族政策宣传好,把各个民族团结好,让我们社区的各项工作都走到前列,各民族大团结,我们社区就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呼和浩特市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藏、达斡尔、鄂温克等多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城市,全市有少数民族人口28.9万,其中少数民族聚居村125个,分布在9个旗县区。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民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那顺孟和表示:“要用改革创新的理念切实打牢民族团结基础,不断巩固民族工作成果,全力适应和引领首府民族工作新常态,为呼和浩特市的稳定、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先后出台了《呼和浩特市民族工作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并完善了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兼职委员制度,调整和充实了兼职委员和委员单位,明确和细化了相关职责,对委员单位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形成了推动民族工作发展的合力。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呼和浩特市一方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另一方面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亮丽风景线的根基。

  据统计,全市“十二五”期间共投入民族工作经费5878余万元,城乡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大旗村的李子个大皮薄,远远就能闻见果林里的香甜味,吃起来果肉细腻、汁多味美。”每年李子成熟的季节,很多游客和市民都会专程驱车赶到大旗村,就为尝尝“大旗李子”的鲜美。

  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大旗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依托土默川平原得天独厚的土壤环境,当地政府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产业致富之路。大旗村党支部书记云润刚介绍说,近年来村里不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改造荒坡2000多亩用以发展林果种植业,栽种李子、葡萄、梨等特色果品,大力发展“树林子”、“菜棚子”工程。同时,为了进一步打开销售渠道,村里新建起林果深加工项目和大型冷储库,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如今的大旗村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李子种植基地,“个大皮薄,颜色紫红,水分大,含糖高”的大旗李子,让过去贫穷落后的小村庄远近闻名,村民们也通过种植果蔬“拔了穷根”,当起了“小老板”。

  人心齐,泰山移。“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里投资环境好,就是因为这里人际关系好、民族团结好、社会和谐稳定。”一位选择在呼和浩特投资发展的外地企业家由衷地表示。

  便捷的交通让身处青城的老百姓受益,图为呼和浩特市快速路立交桥鸟瞰图。(张雪冬 摄)

  幸福密码二:民生工程 温暖民心

  今年呼和浩特市共有民生工程和民生大事68项,正快速有序推进。一项项实打实的民生支出、一件件暖民心的实事,滋润着草原青城群众的幸福生活。

  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蒙古族小伙子苏德布仁是一位大学生创业者。2013年,苏德布仁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生创业园内成立了蒙古族文化传媒公司,在政府各项优惠政策与扶植下,公司业务开展的非常顺利。作为在呼和浩特这方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创业者,苏德布仁由衷地感慨:“跨上骏马,带着梦想,就可以草原上任意驰骋。”

  就业是民生之本。2015年呼和浩特市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1.7%。

  目前,坐落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大学生创业园共入驻企业62家,直接带动就业人数2000人。创业园积极与自治区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先后在自治区13所高校内建立了“创业育苗基地”,将50多所区内高校纳入资源库,服务13.7万大学毕业生。

  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及技术改造,全面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全年确保14890人实现精准稳定脱贫,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养老退养政策……今年呼和浩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全市共有民生工程和民生大事68项,正快速有序推进。

  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杰翔指出,呼和浩特市主要从六个方面发力加快结构性改革,将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强心”工程提振发展信心,“良心”工程夯实发展基础,“暖心”工程保障基本民生,“赏心”工程改善环境质量,“顺心”工程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安心”工程推进“平安首府”建设。

  “六大工程”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真正做到民得实惠、党得民心。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上秃亥乡大马王庙村村民张锁仁高兴地说着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后村里的变化,“全家人从过去的危土房搬进了砖瓦房,通了自来水。现在吃得好了,住得好,日子过得这么好,还要咋呢?”

  作为呼和浩特市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武川县乡村大地上 “一片一片透风漏雨的土坯房”成为了历史,如今的村庄美了,村民富了——内蒙古自治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武川这片革命老区正从根本上发生着变化。一个个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功能完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新农村正在改变着农民的生活,142个村旧貌换新颜。

  2015年,呼和浩特市投入资金71.7亿元,完成509个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改造危房38806户,硬化街巷2023公里,解决18.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面貌实现新变化。

  老旧小区改造后,曾经脏乱差的“问题小区”——团结小区整洁干净,配套设施完善,美丽舒适的生活环境让这里的居民十分满意。(陈立庚 摄)

  “过去家里没有暖气,老旧小区改造后,管网改造的同时又做了墙体保温,现在到了冬季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受冷受冻,家变得暖暖和和的了。我们现在就像住上了新楼,心里别提多敞亮了。”呼和浩特市团结小区居民刘桂琴告诉记者。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先后投入资金36.14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471个,建筑面积1861.1万平方米,受益人口30.5万户、76.6万人。新建各类保障性安居房2.9万套,下大力解决了近4万户群众回迁房安置遗留问题,为3.7万户居民解决了房屋产权办证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大批疑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上一页  |  下一页1 / 2

相关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