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担当,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10-18 11:26:46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伍镆]
字体:【

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张云 张蕾 崔兴毅

又前进一位,全球第11名!这是不久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里中国的排名。从十年前第34名到如今第11名,中国开启了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党的二十大代表纷纷表示,要勇于担当,以科技报国的决心、自立自强的信心、坚持坚守的恒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科技支撑。

发射前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图片来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自主创新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几天前,“天宫课堂”第三课继续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天宫”开讲,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授课。这堂太空授课,成为代表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实践证明,科技自立自强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代表亲眼见证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此深有体会,“中国航天被国外封锁了60多年,国际空间站更是将中国排除在外。我们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独立自主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空间站,坚决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仅是“天宫”遨游,这些年来我们还有“北斗”指路、“嫦娥”探月、“天问”探火……“践行着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代表颇为自豪。

同样,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代表也在见证科技自立自强的力量。她说,在气象科技领域,我国逐步建成世界先进的“地—空—天”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系统,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数值预报体系,成为唯一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系统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已处于国际第一梯队,‘玲龙一号’是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的小型压水堆核电技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王丛林代表告诉记者,中国核电及其装备的发展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跑”。

对于科技自立自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前沿计量科学中心主任屈继峰代表的感受是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

我国自主研制的铯原子喷泉钟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基本物理常数测定结果应用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重新定义,主导全球绝对重力仪国际比对,率先提出并联合主导新冠病毒核酸和单抗国际计量比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计量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在制定计量领域国际规则时有了更多中国声音和中国贡献。”他说。

目前,我国形成了全方位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整体布局。我们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自立自强,给了我们更多底气。

“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2020年摄)。新华社发

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改革促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此,代表们纷纷点赞。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许多科技体制改革重大政策举措有效地改善了科技创新环境,激发了创新活力。‘摘帽子’‘破四唯’,以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和岗位贡献论英雄正成为科技界的共识,科研人员逐步享受到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红利。在新的评价导向及一系列保障措施下,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专注于长周期、高价值的原创性研究。”张芳华代表谈道。

王丛林代表为“揭榜挂帅”制拍手叫好。“‘揭榜挂帅’制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他说,“揭榜挂帅”制体现了问题导向的科技研发思路,攻关成效明显,后续还要进一步加强重大需求遴选,坚决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

屈继峰代表对《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印象深刻,“切实为科研人员松了绑”。他告诉记者,在最近的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预算书编制比之前明显简化,下放预算调剂、经费“包干制”等措施有利于大家按照科研需要灵活配置经费开展研究。

“减轻事务性负担,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突出团队成员的绩效激励力度,这些措施都让我们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工作。”他说。

科技体制改革,正是要让更多科技工作者“坐住冷板凳,下得苦功夫”。据科技部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出台,一环扣一环,一轮接一轮地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改革就是要把科技人员从烦琐、不必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中去。”作为长期坚持在科研一线的航天工作者,李得天代表的感受很有代表性。他说,正是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以创新价值、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为航天事业自立自强奠定了基础。

福建省一家企业的汽车玻璃生产车间内,机械手在生产线上作业(2021年摄)。新华社发

以舍我其谁的决心追求自立自强

良好的创新生态正在逐渐形成,科技工作者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了更多信心。

李得天代表至今记得多年前“吃过无数闭门羹”——随着我国空间探测活动从地面到近地轨道、再到宇宙深空,真空测试计量需求也逐步延伸到极高真空范围,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超高/极高真空计量标准。“当时,这些领域是我国的短板,国外对此高筑技术壁垒。”他说。

他们埋头苦干5年,最终攻克了室温条件下极高真空获得和校准的技术瓶颈,将国际最高水平提升了两个数量级。“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部分创新技术已经被国际同行参考和引用。”李得天代表说,他们由此更加坚定决心走自主创新道路,“核心技术讨不来要不来”。

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这样的事例越来越多。计量科技领域亦是如此,目前我国获国际互认的校准测量能力达到1816项,已经位于国际领先行列。但屈继峰代表认为,仍要保持清醒和谦逊。

“我们还存在集成创新多、原理创新少,用于基标准核心组件的部分元器件、高端仪表还不能实现完全自主可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我们在基础前沿领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方面部分技术能力尚有差距。”他说。

李得天代表有着类似看法。“随着航天强国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真空技术伴随航天发展也将进入‘无人区’,面临‘制高点’,无路可循、无人可随将成为常态,必须立足科技自立自强,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勇气,不断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

是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可自得自满,还需要更大的魄力和勇气。“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有舍我其谁的决心。”李得天代表的话,掷地有声。

将个人奋斗与历史进程深度融合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需要为国为民的决心和担当,也需要勇攀高峰的胆识和智慧。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在原创能力、高端人才、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途上,我们既要抓住重要发展机遇,也要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从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推进。科技工作者要增强自信,以实干抢抓创新先机。”杨宏代表向记者表示,他所在的空间站建造团队独立自主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在轨验证阶段任务,正在进行在轨组装建造任务,为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而奋战。

王丛林代表说,要全面分析创新和基础科研“堵点”“痛点”,凝练出关键技术和卡脖子“双清单”并逐项突破。张芳华代表也认为,要在关键核心技术、破除“卡脖子”风险上集中攻关、坚定突破。

“同时,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张芳华代表说,气象科技工作者要瞄准国家发展需求和科技前沿趋势,以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和服务能力为核心目标,对制约业务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持续、系统攻关。

屈继峰代表认为,要重视战略前沿技术的前瞻部署,通过超前谋划掌握主动权。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有计划分梯次逐步推进科研工作。他还特别提到,要重视高端科学仪器的自主创新,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行基础。

“本着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和‘十年磨一剑’的科学精神,科技工作者既要大胆创新,更要严谨求实。”屈继峰代表呼吁。

在李得天代表看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将自身专业与时代需要深度结合,将个人奋斗与历史进程深度融合,持续深耕自身领域、自身专业,切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8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