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 家长对分数还执着吗

2021-09-03 16:15:1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编:夏博]
字体:【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

新学期开始了。看到8月30日教育部为落实“双减”政策出台的考试新规,吉林长春家长梁鹤感觉如释重负。“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在这份《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中,有关考试与分数的规定清晰明了。

“面对孩子的成绩,以前我是真的抓狂。分数高了,脸上皱纹都舒展些;分数低了,心里的怒火就抑制不住。”梁鹤说。

“光靠分数,不行;离了分数,也不行。”“双减”意见出台不久,北京通州学生家长张帅就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尽管她明白仅以分数评价孩子并不科学,但分数还是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直接牵引着她和众多家长们的情绪。

“学生没有好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话引发人们对分数的思考。

家长为何对分数如此执着?“双减”之后,这种执着是否会得到疏解?

浙江仙居县第一小学内,一年级新生们正在玩老鹰捉小鸡游戏。王华斌摄/光明图片

1.分数焦虑下,家长容易“见分不见人”

这个暑假,家在河北廊坊的王海燕一家过得不太自在。原本计划回老家探亲的他们,因为女儿考试分数不理想,只好退了车票,改为在家做卷子,女儿为此哭了好几次鼻子。

安徽合肥的焦友轩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儿子正读初二。他感慨,这几年,教育孩子的压力让他透不过气,自己的脾气也时好时坏。“不重视分数,孩子成绩下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分数,真成了我们家幸福指数的‘晴雨表’。”他说道。

“部分地方和义务教育学校存在考试次数偏多、难度较大、质量不高、结果使用不当等突出问题,违背素质教育导向,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应考压力过大,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必须予以纠正”,《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直击当前考试存在的各种问题,很多家长也感同身受。

家长们的“分数焦虑”,源于“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为了让孩子赢得分数竞争,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让他们参加各种培训班、进行题海大战,早已成了很多家长“别无选择的选择”。

焦友轩发现,高强度的应试练习可能在短期内让分数提升,但一系列“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孩子的视力越来越差,体质下降,老是生病。更严重的是,主动学习的意愿越来越低了。

“过度追求分数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也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经济负担。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无效投入越来越多,这在推高了教育成本的同时,也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紧张甚至冲突。孩子、家长越‘卷’越紧,越‘卷’压力越大。”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永文认为。

尽管王海燕知道,分数只是一时之得,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远比冷冰冰的分数重要得多,“可我还是宁愿今天为分数训哭她,也不愿意她长大后埋怨我”。打开抽屉,她掏出了自己整理的女儿这两年各科考试试卷,颇为无奈。

湖南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桂花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体育课上跳绳。新华社发

“前几年,我们曾尝试不向家长反馈学生考试成绩,结果家长根本不同意,软磨硬缠也要知道孩子的分数……”安徽霍邱马店镇中心小学校长郑昌松告诉记者。

家长们为何如此重视分数?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吕立杰表示,尽管近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但是在中考、高考这样“特别紧要”的考试中,目前的选拔还是以成绩高低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即便改革后,学生对考试科目有了选择性,有的地区不再用原始分数,而是用其他统计分数作为录取依据,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排队”的,因此,“家长还是很关心孩子的排序位次,有些甚至不关心孩子学到了什么”。

“分数只是评价学生素质的工具之一。”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李云星认为,用分数评价学生,其优势在于可比性。特别是对于高选拔性的考试,以等级划分学生常显得区分度不够,分数则可以做到“分分计较”,为大家所信服。但也正是这种可比较的特性,使得家长过于关注分数,从而出现“见分不见人”的问题。

2.多维评价,把“指挥棒”变成“魔法棒”

克服唯分数的倾向,是不是意味着取消分数?王海燕心里一直犯嘀咕。这个困惑,梁鹤也有,“不知道分数,就没办法掌握孩子学习的动态和进程,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会让人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目前,绝大多数考试还是以分数为选拔标准的。克服唯分数倾向,必须找到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办法。”郑昌松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看来,分数作为评价工具,有时就像“奥卡姆剃刀”一样,只认结果,不考虑过程。“关键是要合理看待、运用考试结果,重视被这把剃刀‘剃’掉的教育内容。一方面,教师要运用考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科学研判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主体性、成长历程、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檀传宝说。

在江苏南京,天正小学近年来推出了“小能手,正成长”儿童成长评价体系,把培养目标和评价指标定制成特色评价卡片,背面附有二维码。当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优秀时,老师发放评价卡片进行表扬;同时根据后台形成的数据化报告,帮助学生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学期末,还能形成个性化的学期成长报告,可视化展现孩子在学校、在班级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家长不再心里只装着“数”,而是心里有了“谱”。

贵州黔西市文峰街道惠风学校学生课间在操场活动。新华社发

在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多维度的“情境评价”置换了单向度的分数评价。例如,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除了传统的“三好学生”评比,还增设了进步之星、文明少年、优秀少先队中队干部评比,以及“爱读书的小蜜蜂”“爱公物的小卫士”“爱集体的小主人”“爱他人的小天使”“爱艺术的小孔雀”“爱运动的小健将”“爱劳动的小标兵”等多种单项评比。

“都说评价是根指挥棒,我们更愿意把评价当作‘魔法棒’,老师们充分发挥评价的‘魔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校长朱丽表示。她还介绍,每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学校还会评选多个单项“校园十佳”,如“十佳小画家”“十佳小书法家”“十佳小棋手”“十佳小球手”“十佳小创客”“十佳小工艺师”等,以此激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

朱丽感慨,“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3.多一些静待花开的耐心,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性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指出。

“我是真心拥护破除唯分数论,但也总担心别人抢跑甚至偷跑,毕竟,考核机制不改变,大环境不改变,对分数的焦虑就不能完全消除。”梁鹤说。

对此,蒋永文给出了破解之策——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他建议,广大家长要建立合理预期,别总是盯着“别人家的孩子”,要从思想和行为上克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少一些攀比,多一些鼓励,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李云星也表示,克服唯分数倾向不是要取消分数,而是要明确分数的用途。“要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李云星说。

湖北武汉学生家长柳晓春最近一直在反思:“分数有那么重要吗?现在我慢慢觉得,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未必在学习成绩上名列前茅,但一定是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的人。”她说,“双减”政策让她看清了分数,更看清了自己。

焦友轩明显感到,不少学校在改进对孩子的测试评价办法。以前孩子的试卷总是东掖西藏,分数也是“报高不报低”。现在,孩子不只带回了试卷,还带回了来自老师们的夸奖,更愿意跟家长分享他在学校的成长了。

张帅也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改革决心和力度。她感慨:“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只有每个家长都把焦虑减一减、降一降,心里坦荡荡,孩子的成长空间才会更广阔。”

目前,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正在进程中。

“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不只是让他们在分数上突围,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充分的学习自信、良好的学习动机、较强的社交能力,成长为内心丰实、对社会有益的人。”在安徽霍邱县马店镇芙蓉小学校长刘满婷看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家长还是教师,都需要多一些静待花开的耐心,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

开学了,那个装满女儿试卷的抽屉,被王海燕锁上了。她决定从自己做起,把孩子分数的高低起伏当作常态,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茁壮成长。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3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