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党的建设基本规律的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建设实践非常丰富,形成了宝贵的党的建设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不断丰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始终保持党的思想理论与时俱进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生命和灵魂,是党制定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石。指导思想的理论根基和基本原则是党的标志。历史表明,一个先进政党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积极创新思想理论。
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就积极进行理论探索。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党正是依据这个理论和路线制定了全面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大大促进了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全面探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正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极推进思想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力量和坚实理论支撑。
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推进党的建设,始终正确把握党的建设前进方向
历史经验表明,党的建设目标不能模糊、方向不能偏离。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关键看能否推动社会发展。清醒认识、准确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党建总目标,保证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几十年来,我们党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党的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旗帜。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得以确立,之后几十年从来没有动摇和偏离。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风云变幻,我们党坚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上世纪90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进入新世纪,党的建设始终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经验表明,党的建设本身不是目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要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政治保证,这是党的建设价值之所在。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党,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几十年来,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积极搭建改革创新的载体平台,着力营造改革创新的浓厚氛围,大力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创新,大大增强了党的建设成效。
改革创新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新时期党的建设历史就是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党的建设改革实践丰富多样,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如理论建设方面,坚持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理论成果,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在制度建设方面,突破传统等额制,实行差额制选举;完善集体领导制,规范民主集中制的运行程序;改革监督体制,建立巡视制度,实现巡视全覆盖;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在组织建设方面,在非公企业普遍建立党的组织,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体制;对流动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建立“两新党组织”新的组织构架。在纪律建设方面,注重党纪与国法的衔接,完善党内纪律规范等等。丰富多彩的党建改革实践,不仅大大增强了党的建设活力,而且获得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新的经验和启示。
几十年来,我们党坚持思想路线,善于总结党的建设改革实践,一方面把党的建设实践经验转化为党的建设理论成果和制度成就,另一方面在党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推进党的建设。因此,党的建设实践始终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适应、相协调,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政治保证。
四、紧紧围绕党的建设主线,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牢牢把握了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执政成效是现代政党执政重要的合法性基础,而要有执政成效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力量之所在、生命之所在。离开执政能力来讲先进性和纯洁性,会陷入空想和奢谈;同样,离开了先进性和纯洁性,执政能力就会走错方向。历史证明,党建主线中的任何一项缺失,都会给党带来致命的危险。
新时期重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制度建设并贯穿党的建设始终,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等能力。形成以巩固执政地位为目标,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执政党建设新思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党的建设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倾向。确立了执政为民、发展是第一要务、依法执政等新理念;增强了发展、法治、创新、公仆、忧患等意识。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得到巩固扩大,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党之本、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所依、生命所系,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开展了基本路线教育、“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教育以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强化政治意识以加强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以加强思想建设,纠正“四风”以加强作风建设,严查严管以加强纪律建设,高标准要求以加强组织建设,完善规范以加强制度建设。总之,采取了一系列治党管党措施,以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始终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展开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无一遗漏,全方位、多层次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不断增强了执政能力,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很好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发展任务的要求。
五、坚持党的先进性质和根本宗旨,始终做到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始终体现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质。
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政治保证。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自身建设上树立宗旨意识,在执政理念上坚持人民至上,在执政追求上为了造福人民,在执政力量上紧紧依靠人民,在执政方式上问计于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核心价值,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与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与国家富强目标相一致,与实现维护发展人民利益相一致,充分彰显了党的先进性质和根本宗旨,这是党的建设的生命之所在、力量之所在。
【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