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公里滨江线,是梦和故乡也是诗与远方——上海市政府参事建言献策滨江规划建设

2018-09-21 11:18:50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磊 邵岭] [责编:周泽中]
字体:【
滨江.JPG

▲俯瞰黄浦江两岸。(本报记者袁婧摄)

刚刚落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徐汇滨江10万平方米的“AI公园”成为上海人工智能的实验场和首发地。大会主会场组成中既有见证城市发展的工业遗存油罐艺术公园,也有西岸艺术中心、余德耀美术馆、龙美术馆等艺术场馆。上海这些年来在滨江公共空间开发利用上取得的成效,再一次得到展示。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日前召开“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后的后续规划和开发”专题研讨会,专家们对标纽约、伦敦、悉尼等城市滨水地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建言献策,探讨让黄浦江两岸进一步成为城市核心功能的空间载体、市民游客的公共客厅和贯穿申城的生态廊道,让亲水文化空间成为融工作、生活、休闲为一体的24小时活动场所。

城市中心、滨水地带和历史街区,是后工业时代城市建成环境的三个主体板块,黄浦江两岸滨水地带正好是三者的叠合。市政府参事、同济大学教授唐子来表示,开放空间贯通、塑造区段特质和辐射城市腹地,是城市滨水地带转型发展的基本环节。他强调滨水地区植入新兴功能,要为城市功能服务。如伦敦的金融和商务中心功能大部分已转移至伦敦码头区,其在全球的影响力远超伦敦当初的金融区,也提升了伦敦的全球竞争力。他同时建议,需塑造地域特质以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体验经济时代,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的城市建成环境,已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新时尚场所——工业遗和都市生活交相辉映,塔吊成为公共艺术,仓库成为博览中心,滨水地区丰富的历史遗存将被赋予新的价值。

黄浦江是上海南北向城市发展轴,“水+绿”呈现出上海的自然生态特色,“亲水”特质的滨江再开发,可以补上中心城区缺少绿地公园的短板。原市政府参事、上海大学教授傅克诚认为,注重两岸互视性,建设开放通透的滨水式建筑,规划便捷可达的交通,以及制定安全疏散路线等海外经验值得借鉴。“对市民来说,滨水区有一种非日常感,不是熟悉的城市生活的陆上感觉,因此在设计时需注意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让人们充分享受滨水的特点。”她同时建议搭建滨江科学研究框架,建立跨学科数据库,以学术助力相关的开发规划。

市政府参事、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汪孝安认为,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及其腹地的功能和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他建议完善两岸联动的交通与旅游网络,形成码头和城市腹地历史风貌区域的交通联动,形成水上观光和陆上文旅的“鱼骨式”或“叶脉式”构架,“游一条江,读一座城,讲好上海故事,形成有水脉特色、有历史内涵的上海城市文化深度游览线路。”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在母亲河黄浦江的两岸。市政府参事、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建议,数十公里的滨江绿地,凝聚着岁月沧桑和几代上海人的苦乐悲欢,应该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和文化艺术的展示厅,展现上海的历史足迹、民俗风情,和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悉尼.JPG

▲悉尼的滨水地区开发,将商业、文化、旅游功能,与港口历史和滨水景观相结合,使悉尼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图/视觉中国)

【听听参事的声音——】

以下内容摘编自上海市政府参事室“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后的后续规划和开发”专题研讨会上专家的发言

沿着浦江,从历史走向未来

赵丽宏

(市政府参事,市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散文家)

提要

数十公里的黄浦江两岸的滨江绿地,应该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和文化艺术的展示厅,它们将凝聚着岁月沧桑和几代上海人苦乐悲欢的命运和心路历程。

没有江海,就没有港口,没有河流,就没有城市。江河,犹如母亲哺养了城市。

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一条是黄浦江,一条是苏州河。黄浦江是一条很特别的江河,起源于青浦,汇集了太湖、淀山湖和江南水乡万千湖泊河沟的流水,形成雄浑阔大的江波,穿过城市,流经青浦、松江、奉贤、徐汇、黄浦、虹口、杨浦、浦东、宝山,至吴淞口注入长江,汇入海洋。

她曲折蜿蜒地流过来,流过月光铺地的沉睡原野,流过炊烟缭绕的宁静乡村,流过兵荒马乱,流过饥馑贫困,流过晚霞和晨雾,流过渔灯和萤火,从荒凉缓缓流向繁华,从远古悠悠流到今天。她流过上海的腹地,流过人口密集的城区,流出了上海人酸甜苦辣的生活……黄浦江,见证了上海从一个江畔渔村发展成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历史,也成为上海的象征。

在上海人的记忆中,关于黄浦江,那是一种很复杂的记忆。上海以前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大港,完全是黄浦江所赐。黄浦江流过上海市区的两岸江畔,几乎全部是港区、码头、工厂。市民只能通过远远传来的汽笛声想象在不远处流淌的江水,只能通过在屋脊上晃动的码头吊车想象黄浦江畔的繁忙。

小时候,我住在离外滩很近的街区,步行五分钟,就可以走到黄浦江边。外滩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外滩那些面向黄浦江的老房子,每一栋我都熟悉。我很多次骑到汇丰银行门前的那对铜狮子上,也曾经在海关大楼门口抬头看楼顶那座会唱歌的大钟。少年时代,我曾经从苏州河游进黄浦江,游到江心再往回游,在江面上看外滩,江畔的楼房成了天边的风景。青年时代,我也曾经在外滩情人墙边和女朋友约会,和很多年轻的情侣挤在一起,各自沉浸在两人世界中。

中学毕业后,从十六铺码头乘船去崇明岛,成了经常的事情。在船上可以非常完整地看到浦江两岸的风光。浦江两岸停泊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商船、货轮,还有很多工厂,发电厂、化工厂,江畔有黑色的煤山,有数不清的烟囱,还可以看到工厂的排水管,像一个个不停呕吐的大嘴,肆无忌惮地往黄浦江中吐出污浊的脏水……那时在轮船上看到的这条黄浦江,似乎和上海人的日常生活没有关系,它属于运输,属于工业,黄浦江中流淌的波浪,只和经济有关。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以极不寻常的姿态,反映在黄浦江畔。大概是在七年前,一位纪录片导演来找我,说他正在拍摄一部大型纪录片,片名就是《黄浦江》,希望我担任记录片的文学顾问。他告诉我,拍这部片子,就是要向世界展现黄浦江畔出现的新景象,曾经封闭的黄浦江沿岸,已经差不多全部开放,成为向公众开放的绿化地带和亲水平台。这个消息,对我的震惊难以想象。沿岸的那些码头、工厂、机关,都被搬到了什么地方?那位导演驾着车,带我去看了北外滩,去了徐汇滨江,去了十六铺水岸,去了虹口滨江。而这些地方,只是开放的浦江滨岸的一小部分。我下车走到黄浦江边,这里原来是厂房和仓库密集、烟囱和塔吊林立,而现在,却成了可供人随意走动的滨江花园。这样的事情,听起来像天方夜谭,而上海差不多完成了这个奇迹一样的工程。

上海的母亲河,她曾经封闭如今开放的滨江沿岸,应该以何种面目呈现给世人,值得思索。这个滨江花园应该以各种方式,展现上海的丰富曲折的历史足迹,呈现上海的风俗民情,展示上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对每一个曾经在历史上发生重要事件的地段,都要有所展现,南京路外滩有陈毅广场,这是对受人爱戴的上海老市长的纪念,吴淞口可以有陈化成广场,张华浜可以有淞沪抗战纪念广场,虹口滨江可以有犹太难民受庇纪念广场,十六铺可以有民俗风情广场,北外滩可以有世博公园,上海的渔业、工业、港口海运的发展历史,都可以在黄浦江滨得到展现。这里不仅可以展现上海近代的历史,也可以上溯至古代。上海乃至全国的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可以沿着黄浦江追溯研究思考,在浦江沿岸,可以设计哪些能展现历史,凸显海派文化的纪念设施,可以是雕塑,是壁画,是纪念碑,是博物馆,是美术馆,是阅览室,是主题公园,也可以是咖啡馆和茶室。数十公里的黄浦江两岸的滨江绿地,应该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和文化艺术的展示厅,它们将凝聚着岁月沧桑和几代上海人苦乐悲欢的命运和心路历程。

纽约哈德逊河.JPG

▲纽约哈德逊河,逐渐成为纽约最富活力的金融商业区。(图/视觉中国)

公共开放是滨水空间建设的首要原则

唐子来

市政府参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长城市规划与设计,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核心专家成员

提要:

确保公共开放、植入新兴功能、保存地区文脉、塑造地域特质、强调混合用途。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大都市的滨水地带开始经历转型发展过程,已经成为居住-工作-休闲一体的后工业化场所,重新受到居住者、投资者和旅游者的青睐。从国际大都市滨水地带的转型发展实践中,可以归纳一些值得借鉴的基本原则。

确保公共开放。滨水空间是城市建成环境的稀缺资源,确保面向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公共开放属性,是滨水空间建设的首要原则。

植入新兴功能。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滨水地区的转型和再生有效增强了国际大都市的全球竞争力。伦敦码头区成为全球金融和商务中心,汉堡港口新城成为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增强了伦敦和汉堡的全球竞争力。

保存地区文脉。在体验经济时代,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浓郁文化氛围的城市建成环境,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时尚场所。滨水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工业建筑遗产,和都市生活交相辉映,港池成为游艇码头,塔吊成为公共艺术,仓库成为博览中心。

塑造地域特质。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建成环境不仅强调品质,更要塑造特质,形成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例如,汉堡港口新城的文化艺术设施包括易北河音乐厅、汉堡设计中心、航海博物馆等。

强调混合用途。后工业化时代的滨水地区既是本地居民的社交和休闲场所,也是外来游客的观光和娱乐场所。

德国汉堡的易北音乐厅.jpg

▲易北河爱乐音乐厅矗立于城市与港口之间,汉堡港口新城的文化艺术设施包括易北河音乐厅、汉堡设计中心、航海博物馆等。(资料图片)

滨江两岸贯通后的功能提升和区域联动

汪孝安

市政府参事,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提要:

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及其腹地的功能和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需注意结合各区段的历史文脉、区域风貌、功能定位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和布局,形成各具特色、和而不同的两岸滨水空间。

黄浦江两岸全面贯通后,两岸从工业、仓储、码头等生产性区域转变为以公共空间为主的市民江岸,并逐步成为上海卓越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和世界级滨水区。

如何实现滨江两岸贯通后的功能提升和区域联动?结合目前两岸贯通公共空间建设的实际情况,有几点建议:

针对滨江公共空间的特点,通过使用功能需求和设计方案为先导,反向调整和制定相应的绿地、广场、道路交通、公共服务配套和建筑扩容等建设规划指标。建议增加公共配套设施,丰富服务功能内容。从休息场所、卫生间、停车点等基本设施,到文化、商业、餐饮、体育、休闲等服务功能,均需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提升和增加,结合各区段的历史文脉、区域风貌、功能定位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和布局,形成各具特色、和而不同的两岸滨水空间。

hs.JPG

▲华沙维斯瓦河景观步道,注重交通不同速度,以及公共服务设施。(资料图片)

水陆联动实现两岸交通和文化旅游互通互动。水上交通和水上旅游也是世界级滨水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建议优化水上交通与旅游相结合的线路,形成较为完善的两岸联动的交通与旅游网络,并由此形成码头和纵深腹地历史风貌区的交通联动,形成水上观光和陆上文化旅游的鱼骨式或叶脉式构架。希望通过硬件和软件,共同提升浦江公共开放空间的品质和内涵,形成宜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特色滨水公共开放空间。

借鉴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经验,构筑滨江科学研究体系

傅克诚

原市政府参事,上海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建筑学及城市设计理论研究

提要

建议研究借鉴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及经营成功经验,构筑滨江科学研究体系。

国外滨水区规划导则提出的“注重两岸互视性,创造开放通透的非城市中心型的滨水式建筑。规划便捷可达的交通条件及注重制定滨水特性的安全疏散路线”等经验值得借鉴。

城市科学将是城市规划的支撑。黄浦滨江跨学科科学研究目标是黄浦滨江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建议搭建滨江各学科数据库,搭建滨江科学研究框架,与滨江开发规划各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黄浦江滨水公共空间科学规划开发导则。

黄浦江两岸开发所带来的城市南北轴建设将对上海市功能布局、居民和企业选址、城市交通产生重大影响,建议在宏观层面,基于发展现状分析和国际经验比较,识别黄浦江两岸开发的不同开发情景,并采用递归式空间均衡(RSE)模型,对不同开发情景下的居民和企业选址、通勤和休闲出行等交通需求进行预测,从而系统性地评估不同开发情景对上海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选择更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性的规划方案。

黄浦滨江区域环境效益研究。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城市轴作用效应相类似,黄浦江两岸空间及腹地的建设有利于改善上海的自然通风,缓解城市的“五岛”效应,提升城市环境的品质。建议系统监测和分析黄浦滨江区域环境的数据。在现有规划上通过二次优化,考虑如何提升周边地区的微环境;研究滨江区域对城市自然通风的影响,研究区域内大气微环境的物理过程。

伦敦码头已经成为伦敦金融中心的象征.jpg

▲伦敦码头已经成为伦敦金融中心的象征。(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