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端午:文化自信托举民族文明传承弘扬共享

2016-06-10 17:04:24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川 张硕 白梦帆 张思怡] [责编:夏博]
字体:【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9日电(记者 李川 见习记者 张硕 白梦帆 实习记者 张思怡)“在我国历史上,传统节日很多,端午节能够延续两千多年传承至今,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不断融入时代的意义。同时,以端午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是强化中华文化主体意识的载体。”恰逢端午节之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在接受中国青年网专访时讲起这番话。

6月9日,时逢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蕴含着华夏民族独特而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华本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化的自由融合和交锋,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如何更富理性地辨识时下文化现象及趋势,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和角色,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更加显得意义深远。

年年五月五 龙舟竞渡悬菖蒲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这是宋朝词人陈义在《菩萨蛮》中对端午节的描述,从中透露出宋朝人对端午节的纪念形式。

古往今来,每逢五月端午,在华夏大地上都会自发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诸如赛龙舟、吃粽子、拴五彩丝线、挂菖蒲、悬艾叶、饮雄黄酒、驱五毒等等。作为一项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范围广泛、纪念形式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习俗内容、文化内涵不断臻于盈实多彩,亦成为国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强化文化主体意识的重要符号和载体。

楼宇烈说,从战国时期算起,端午节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从起源上讲,端午节源于古人对于部落图腾龙的祭祀活动。现在看来,端午节主要是指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是纪念的主体部分,但在江浙一带,还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的说法,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楼宇烈认为,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不仅仅体现在起源,从时令节气来讲,每年农历五月初是气候变化明显的时候。“每年这个时节,湿气加重,百虫活跃,一些毒虫就会蛰伤人,所以最早也称为‘毒日’。为此,家家户户采菖蒲、艾草挂在门前,用以驱邪。”

“在民间,喝雄黄酒、挂香囊、给小孩穿虎头鞋,都是用来辟邪的。我小时候还用雄黄酒点脑门,写个‘王’字。”在楼宇烈看来,端午节不仅体现着人们对于保护身体健康的重视,还表达着对于风调雨顺的祈盼,“其所容括展示的不仅是自然事物,更是包含一种人文精神。”

文化学人曾璞认为,中华民族具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传承,端午节的产生是基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其所体现的纪念屈原,更像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来传承传统文化,纪念先贤。“之所以纪念,是因为先贤所做的贡献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当今社会不能丢弃的宝贵文化底蕴。”

其实,除了我国,近邻韩国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前后也会举行端午祭活动。韩国成均馆大学学生边俊汉说,韩国端午祭只集中在江陵地区,祭祀习俗自有特色,“我们不吃粽子,我们吃车轮饼,女性会用菖蒲水洗头。我们有自己的祭礼,还有假面戏、农乐竞赛等众多民俗活动,比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全国时调竞唱大赛、拔河、摔跤、荡秋千、射箭、投壶、烟火游戏、端午放灯等等,这些习俗可能跟中国端午节不太相同。”

自2008年起,端午节和清明节、中秋节一起被规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现了从国家层面对于传统文化节日的重视和传承。如今,每逢端午节,国人或出外游玩、或回家团圆,在享受三天假期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传统节日所散发的浓浓文化韵味,内涵充实。

文化学人曾璞所书“离骚天问 九歌怀殇”。曾璞供图

立足传统节日 彰显文化自信

在5月17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对此,楼宇烈在采访中多次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也是强化中华文化主体意识的载体。“文化是长久的历史沉淀下来的一种民族根本精神,是华夏民族的灵魂,它无形中深刻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言谈举止。所以,一个国家的实力最终是体现在文化上,只有拥有了文化自信,国家才能持久强大。”

2006年,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

楼宇烈认为,国家将公共假日从五一等现代节日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转向,体现出国家重视步伐的加快,“让民众意识到传统文化,其实更应该倡导节日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来深化对节日的参与感和了解。”

在这方面,我国的邻居韩国有着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其实早在2005年,韩国就将民族传统节日“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在国内引起一片争议。

对此,楼宇烈认为,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开放多元的,应该秉持包容接纳的心态。“立足我国传统文化,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平等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这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视中国文明所做贡献、树立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由此,面对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楼宇烈表示国人不必愤愤不平,做好本土传承最关键。“韩国江陵端午祭,内容时间和我国都不一样,江陵端午祭只局限在江陵地区,而我国的端午节是全国性节日,内容更为丰富。”

韩国全南大学学生申贞慧觉得中韩两国端午节存在众多不同,各有特色。“我国端午祭并非特定节日,就是月历(农历)五月初五前后持续时间较长的祭祀活动。在祭祀对象上也不一样,中国是祭祀屈原,我国端午祭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韩国的村落、城区)城隍等等,有十二位,比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等。”

虽然时间相近,但历史的多元演变造成了中韩两国在端午节日上的各自璀璨。曾璞认为,“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差异只在于地域不同,导致表述方式不一样,其实都是人们对于美好、善良、发展的渴望和期待,是支撑东西方人民生存、繁衍、发展的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所以外来文化在中国发展,我们应该持开放接纳的心态,这就是文化自信。”

2015年10月,北大龙舟队参加天津海河国际龙舟赛暨首届世界名校龙舟大赛。吴昊供图

青年一代须担负起文化传承重任

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青年一代更应该树立文化自信,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并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北京大学,有一支于2014年5月正式成立的龙舟队,目前队员已由最初的16人扩大至已近200人,本科、硕士、博士在校学生各占三分之一。每周末,北大龙舟队都会在后海和玉渊潭公园进行水域训练,持续三年来从未间断。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主任吴昊,同时兼任着北大龙舟队的领队及教练职务。吴昊介绍说,北京大学成立龙舟队的初衷是基于北大有着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的传统,“中外体育运动都是各自文化的产物,中华文化背景下产生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蕴含着自身的文化特质。龙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载体,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将龙舟纳入北大体育课的课程体系建设当中,届时,龙舟运动将与太极拳、五禽戏、踢毽子等课程共同组建成民族传统体育类。”

吴昊认为,龙舟运动对于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意识和奋勇争先的精神有着积极作用和教育意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青年人而言,作为参与的主要群体,龙舟运动不仅能够增强青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对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助力身心全面发展,以及培养青年人团结奋进的进取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群体相处能力都有着积极意义。”

如今,每逢端午节前后,北大龙舟队都会受邀参加多项赛事。6月5日,北大龙舟队前往北京延庆参加了北京市龙舟协会举办的比赛,本月16日至20日还将前往黑龙江大庆市参加世界龙舟名校邀请赛。

现任北大龙舟队队长、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本科生许天赋说,“很多人习惯性说我们是龙舟运动的继承者,但我觉得更贴切的说法我们更是龙舟运动的追随者。随着参加国内、国际赛事的增多,我愈加感受到这项运动带给我的内心澎湃感。”

许天赋觉得,龙舟之于北大,从不只是一项体育运动,龙舟之于国人,从不只关乎文化的传承。“参与其中,我愈发感到龙舟运动所承载的团体、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的厚重,也感受到青年人所须担负起的历史责任。”

楼宇烈认为,要让青年人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最主要是让青年人多角度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宣传抽象的道理,还要转化为具体有形的事例、人物,让青年人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真实活力。”

相关专题:2016网络中国节·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