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 携手防范灾害 共享发展成果

2019-04-28 17:58:46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微信公众号] [作者:徐姚] [责编:刘畅畅]
字体:【

一带一路 | 携手防范灾害 共享发展成果

携手防范灾害 共享发展成果

——“一带一路”中国防震减灾援助工作侧记

4月25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拉开序幕,多国政要齐聚中国北京。

前一天,正在尼泊尔援建地震台站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人员范晓勇,刚刚完成3号台站的巡检工作,因为山高路远,回到住处已是晚上9点多。虽然这样的工作已是常态,但每到这个时候,他的心中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激动与感慨。同在尼泊尔援建的同事田鑫解释这种心情:“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地震人,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一点贡献,我们倍感自豪。”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地震灾害没有国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双边合作处处长朱芳芳介绍, 2013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震减灾的援助工作。

截至2018年底,我国为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老挝、缅甸和萨摩亚6国援建了40个地震台站、7个数据中心和17套流动地震观测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上百人。

“目前,我们正在对肯尼亚、尼泊尔、老挝进行台网援建,建设中国—东盟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全部完成后,我国境外台站将增至8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防震减灾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提升。”朱芳芳说。

地震台搭建现场环境艰苦,身后是皑皑雪山

01身处两大地震带

地震风险高

为何要开展“一带一路”地震安全合作?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亚洲地震委员会秘书长李丽解释,全球的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而“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正处于这两大地震带上,地震风险很高,历史上地震灾害十分严重。

数据显示,近30年来,亚美尼亚、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国陆续发生重特大地震,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李丽通过一张地图向记者描述:“欧亚地震带从欧洲地中海,途经希腊、土耳其、中国西藏,一直延伸到太平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度重合。2015年,尼泊尔的一场大地震造成了8786人死亡。”

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环太平洋地震带高度重合。2004年,印度洋发生9.0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几乎波及印度洋全部沿岸地区,港口等各类基础设施遭到巨大破坏。

“不仅如此,‘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以外发生的大地震也可能造成灾害或产生严重影响。”李丽介绍, 1960年和2010年,智利近海发生了2次地震,造成的海啸对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令人担忧的是,与地震灾害多发对应的现状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较低的防震减灾能力。

点击进入下一页

被大风刮起的木板砸坏了车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华解释,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限制,“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在防震减灾领域投入较少,房屋设施抗震能力不足。

“巴基斯坦广大地区以砖砌体和土坯房为主,抗震性能较差;伊朗由于经济和传统原因,存在大量砖土结构房屋,在多次大地震中倒塌,造成巨大伤亡;土耳其大地震多发,对抗震设防也非常重视,但对大型活动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潘华说。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我国相关人员和机构数量不断增多,重大工程建设规模也在扩大,沿线国家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时,地震灾害的严重程度也明显加深。

“所以,防震减灾工作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而是需要各国共同面对的事。”李丽说。

02

中国积极担当

帮助提升沿线防震能力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地震局以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为宗旨,在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以援外地震台网建设和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为主的境外工程。

朱芳芳介绍,自2004年起,我国就开始对外援建地震台站。2013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不断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震减灾的援助工作。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援外地震台网建设方面,我国已经为6国援建了40个地震台站等,项目总金额达4758万元,覆盖面积达600万平方公里。

“由此带来的好处是,亚洲、非洲、大洋洲5.49亿民众得到了地震监测服务。”朱芳芳说,这个数字还将被刷新。

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李丽告诉记者,一座地震台主要配备有地震仪、强震仪、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援建台站的过程中,我国工作人员不仅送去了我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地震仪器,还送去了最新的管理和使用方法。

为了让沿线国家工作人员会用、用好地震仪器,中国地震局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技术培训、人员交流等形式,有效提升了沿线国家的地震基础研究能力。2016年,我国举办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地震观测与防震减灾技术培训班,来自缅甸、老挝、越南等9个国家的41名工作人员都表示很受益。

在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方面,潘华介绍,自2010年以来,中国地震局先后为中缅油气管线、中亚油气管线、斯里兰卡科伦坡电视塔等22个国家的31个重大工程项目,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服务,有效提高了震害防御能力。其中,令潘华记忆犹新的是中国—马尔代夫友谊大桥地震安全性评价服务项目。

“该项目是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双方领导人共同商定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工程。为该桥的安全服务,意义非凡。”潘华感慨道。

03

异国他乡

地震人为共同目标坚守

地震援助工作中最艰辛的当属一线工作人员。此刻正在尼泊尔的范晓勇已是第六次参加援建,他的工作是建设地震台站和安装设备。

2017年3月,他第一次来到尼泊尔时,被眼前的“穷山恶水”惊到了。

由于经济落后,当地的道路状况非常差,尤其是北部山区,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山路窄到每次仅能允许1辆车通过。到了雨季,经常发生泥石流、滑坡、塌方,导致道路中断,十分危险。与天气赛跑,成了工作人员的一项必备“技能”。

范晓勇描述说:“尼泊尔没有隧道,很多地方只能在峭壁上蜿蜒前行,险要的地方,汽车外侧轮胎距离峭壁边缘只有二三十厘米。”

这一点也得到了同事田鑫的证实。田鑫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3月11日,他到达尼泊尔,准备将台站的监测数据接入加德满都和苏尔凯特的2个数据中心,并辅助台站设备的安装。

然而,路途中田鑫就遭遇了一次山体塌方。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为了赶在雨季到来之前把台站建设好,我们一路上马不停蹄。在路上,前方山上的巨石突然滚落下来,车过不去了。”为了不耽误时间,田鑫和同事只能卸下地震设备,徒手将其搬到塌方前面的安全地带,再租车继续前往台站。“我们连夜赶路,甚至随车带着露营帐篷。”田鑫说。

我国计划在尼泊尔建设10个地震台和2个数据中心,有8个台站的地理位置都十分偏僻。像范晓勇和田鑫这样的工作人员,住的地方离台站都很远,往返一趟至少得2个小时。

“不过,当你把一个台站安装好后,看着数据中心屏幕上漂亮的波形时,心里的愉悦,或者说是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些数据能为尼泊尔的地震救援、地震风险评估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提供坚实的基础数据。而在‘一带一路’地震安全工作的推动下,我们离搞清地震灾害的目标将越来越近。”田鑫说。

继续推进防震减灾合作

6 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不仅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和热切回应,也让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深入人心。

然而,当今社会风险与挑战并存。放眼全球,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严重自然灾害等安全风险日益增加。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震灾害多发频发,灾害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跨国性灾害救援国际合作基础薄弱等,为当前各国防震减灾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中国政府始终在沿线国家遭遇地震灾害时,主动施以援手。

在2010 年海地地震、2015 年尼泊尔地震等灾害发生后,中国政府积极派遣救援队伍,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帮助当地人民重建家园。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地震灾害情况,中国地震局还与沿线国家建立了双边合作关系,并在地震监测、震灾预防、震后应急救援和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开展积极合作,提高沿线国家共同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

中国政府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加强同各国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但在可持续的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中,仅凭中国等少数负责任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是绝对行不通的。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重大灾难,无不昭示着每一项严峻挑战,都不是凭单个国家的力量就能从容应对的。

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提高各国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建立科学、高效的防震减灾跨国合作机制,应当成为各国共同的奋斗目标。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记者 徐姚

相关专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建一带一路 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