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个极其重要的日子,千万不能忘记!

2016-09-03 13:32:40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责编:夏博]
字体:【

然而,不胜,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实力差距。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八旗兵和绿营兵总人数约为80多万人,而英国远征军总人数仅有2万人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数量差。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兵力不足两万。虽然京城一带清军不下十几万之众,义和团更有五六十万之多。

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也曾开启了一场以“自强”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他们修军港,筑船坞,建海岸和陆路炮台,开办水雷、鱼雷和管轮学堂,一片繁忙景象。

可是,缺少骨子里的精气神,缺少真心为国为民的博大情怀,缺少“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血性,这一切的应景式、表面式的求胜都是徒劳的。

大厦将倾,江山风雨飘摇,清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甲午中日战争前,把刚筹措的数百万两海军经费,挪来为慈禧修园贺寿;海上决战,定远镇远两舰主炮只有3枚炮弹,军费吃紧,诸多官员贪腐成风,大肆捞钱,家里金银满箱。

所以,即便旅顺陷落,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前线告急,清朝官府贴出告示,许诺“助官抗日,可免三年钱粮”,但百姓置身局外,鲜有人响应。

那么,胜利能够乞求来么?

似乎可以试一试。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流传于东北民间的小调,对“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军队的“不抵抗政策”作出了形象而直接的描述。

东北各族人民面临的是被奴役的共同命运,而南京国民政府却荒唐地提出“彼有强权,我有公理”,“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社会干预”。

被南京国民政府寄予“厚望”的“国际社会干预”,结果真的给中国开了一个国际玩笑。当时驻国际联盟的中国代表顾维钧有段悲痛的回忆:当他向各国代表逐个求援时,得到的最令其无地自容的回答是:“你们自己都不抵抗,怎么能期望别人代劳?”

在强权和实力主导国际舞台的状态下,南京政府乞求胜利的美梦彻底落空!胜利,只有在反侵略时自己表现出意志和力量,才有可能争取机会,否则命运只能掌握在他人手中!

透过这些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创伤与印痕,翻检那段充满亡国之危、锥心之痛的近代史,不难发现,在那些打一场输一场赔一场的战争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我们不能完全归因于实力差距、弱不敌强的结论。

胜利,需要全民族的力量,以及支撑这种力量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