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能否终结“到此一游”

以暴制暴向来是一些人看待丑恶现象的思维定式:当我们在斥责别人的时候,有时那些被斥责的行为恰恰也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

2013-05-28 第326期

南京某中学生丁某,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时题下了“丁锦昊到此一游”,令国人深感丢人和愤慨。很快,其家庭住址,所在学校、父母姓名等都被网友人肉出来。他学校的网站被黑,其父母哭着向埃及和公众道歉。题字是国人不文明行为的一种反映,当然应该被坚决制止,然而,和“到此一游”相比,时下一些侮辱谩骂以及“人肉”行为,何尝不是另一种不文明?

黑网的、人肉的、起哄的都来“到此一游”

在埃及,有3500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的一座浮雕上,竟然被人刻上了“丁锦昊到此一游”几个大字。随后,“丁锦昊”被人肉出来,尽管家长已经道歉,但网友们依然不依不饶。连日来,关于此事的讨论俨然成为一场影响甚广的公共事件。有专家表示,我国目前对破坏文物行为处罚偏轻,应设立“破坏文物罪”严格处罚。与此同时,事件也引起了一系列“变味”的反应:黑客出动、未成年人被“人肉”、冒充当事人在网上起哄,种种乱象引人反思。知名博主“蜡笔小球”通过“人肉”,得到“丁锦昊”的身份资料,称其是来自南京的一名中学生。有网友进一步人肉出这名学生在南京市白下区重点小学游府西街小学读过书。1999年10月20日出生,现年15岁,目前是一名初中生。[详细]

以“脸面”引发的挞伐是否掩盖了口水背后的真问题?

我们愤怒的究竟是现象本身,还是“丢丑丢到国外”?

事实上,类似“某某到此一游”的刻字,在国内只要是个景区就能看到。对此,很多人没有愤怒,没有感到“无地自容”,而是视若无睹,或者干脆把自己的大名也跟着刻上去;然而,当“到此一游”出现在埃及神庙,刻在上面的名字却被瞬间放大到了举国皆知的地步。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让我们愤怒的究竟是这一现象本身,还是所谓“丢丑丢到国外”?当然,在景区景点乱刻乱画肯定是不对的,不仅在道德上要谴责,在法律上也应该追究责任。只不过,纠结于某个人的某种行为“丢了国人的脸”,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我们需要责问的,是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而不只是在埃及神庙发生的个案;就算将丁锦昊人肉出来了,甚至像有人呼吁的那样“由中国警方介入查清这一事件”,真的就能挣回我们丢失的脸面吗?[详细]

讨伐“到此一游”非得“以暴制暴”?

但话说回来,其实我们深知的是,“丢人丢到国际上去了”,这种事都臭了大街了,各种伤不起也已吐槽了一次又一次,包括那随地吐痰、飞机上吵架打架、花钱买论文,包括各种贪占小便宜、喜欢到处“山寨”点啥……盘点起来可以数不胜数,它们真的要被讨伐到孩子身上吗?而其讨伐的手段要用人肉与黑网这种“以暴制暴”吗?其实,各国都有独特的个性,德国人严谨,美国人狂放,到了“国际形象”评价,那严谨也有“无趣”的负面,那狂放也有“得瑟”的二劲,更不用说某国有人妖,某国多强奸……对于一些小陋习这样的事,伤齿龙想唱点反调的是,这事确实丢大脸,但人肉黑网有点过,尤其不要基于“友邦一惊诧”,我们便“国将不国”。还有就是自己不反省自己陋习很多,偏对咬上了的别人的陋习痛下狠手,这有点安全炮轰,法不责己,严于责人,宽以待己的意思。[详细]

微博人肉,还有多少“到此一游”?

“到此一游”是一道全民文明考题

从公厕到公交,从景区到文物,“到此一游”现象在国内并不罕见,可没人会想到,一名中学生在国外“涂鸦”会引发一场关于文明的大讨论。民众和媒体对学生埃及神庙涂鸦的心情也很复杂,同样的行为,在国内觉得稀松平常,到了国外就变得不可饶恕,一方面说明了“到此一游”现象绝非偶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人心中其实有一把文明的尺子。但这把尺子还不够标准,道理很简单,同样的不文明行为,凭什么说在国外丢人,应当受到舆论棒喝?在国内就不丢人,大家就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如果“到此一游”不是刻在埃及神庙上,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吗?表面上看,“到此一游”是涂鸦少年的过错,但本质上是家庭教育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缺失的结果。因此,对此现象的讨论是必要的,但据此挥舞道德大棒,无底线的“人肉”涂鸦少年一家,同样是另一种不文明。 [详细]

面对“到此一游”,举道德大棒不如退而自省

全民一哄而上,舆论的粗暴而不设防,对于当事人的伤害可以说是巨大的,何况他只是一个孩子。面对一个孩子的涂鸦过错,我们不仅缺乏宽容与自省的精神,也没有扪心自问的道德自觉。所谓的道德捍卫与文明守护,最后就异化成了道德打压和自我显示的机会,人人都在发声,却没有一句针对自己。用不文明对不文明,用不道德对不道德,这才是道德无以实现救赎的病灶所在。有人乱倒垃圾了,另外一个人可能会破口大骂,墙上也是“乱倒垃圾者断子绝孙”的恐吓;到了景区,随手乱涂乱画者何止一人?那些乱插队、公共场合高声喧哗,动不动就拳脚相向者何止一人?若“五十步笑百步”成为普遍现象,何谈道德自律和文明自救?不要去试图充当一个道德“到此一游者”,因为你可能没有这样的资格。要知道,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行为上的习惯性表现,而在于根植于心的“道德优越性”与“饥渴感”,并将别人的过错作为突出自己的机会,在声势浩大的舆论洪流中也“到此一游”。不解决这个认识短板,那么谁都可能会成为下一个 “丁××”。[详细]

如何才能休止“到此一游”

人肉搜索并不能终结“到此一游”

丁××今年才14岁,一个孩子为何也兴致勃勃地在文物上刻字,这无疑才是值得追问和反思的地方。应该说,“放大一个事件”和“放大一个人”是两码事儿。我们的表述,之所以是“某某到此一游”,而未涉及真实姓名,就是考虑到忽略个体身份信息的必要,尤其是,当对方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时。而且当事家长也说了,孩子模仿能力太强,那么,他的那些“不止一个的模仿对象”是谁呢?是否需要一一“人肉”?而且,几乎可以坚信,这些模仿对象也是一个个“模仿起家”。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要“人肉”出一个终端的个人,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不可能通过给予某人一个“恶名”,就能补救一群人的素质洼地。对于终结“到此一游”,人肉的方式并不对症。[详细]

敬畏规则,“到此一游”才会到此为止

有网友说:“将道德挂在嘴边未必是文明,人人将规则放在心里才是。”抨击丁××固然快哉,丁××的行为也确实可鄙,但抨击之余我们应该多一些心灵的自我观照和审视:八达岭长城上到处是有字砖,天坛回音壁俨然成了“留言板”,有的景点体无完肤,全部是密密麻麻的到此一游……这种丑陋的行为,我有过没有?我制止过没有?正如有业内人士称,“在旅游逐渐成为一项全民消费,在我们大规模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是否应当先达成一些"文明的共识"?”若如此,“到此一游”才有可能到此为止。[详细]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华声在线原创策划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品:华声在线
本期责编:曾春容